2011年6月11日 星期六

刮痧原理

刮痧,是利用刮痧板蘸刮痧油反覆刮動、摩擦患者某處皮膚,以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,也是傳統的自然療法之一,是以中醫皮部理論為基礎,用器具(牛角、玉石、火罐)等在皮膚相關部位刮拭,以達到疏通經絡、活血化瘀的目的。清代郭志邃著有《痧脹玉衡》一書,完整地記錄了各類痧症百餘種。近代著名中醫外治家吳尚先所著的《理瀹驕文》,對刮痧給予了充分肯定,他表示:「陽痧腹痛,莫妙以瓷調羹蘸香油刮背,蓋五臟之系,鹹在於背,刮之則邪氣隨降,病自松解」。現代科學證明,刮痧可以擴張毛細血管,增加汗腺分泌,促進血液循環,對於高血壓、中暑、肌肉痠疼等所致的風寒痹症都有立竿見影之效。經常刮痧,可起到調整經氣,解除疲勞,增加免疫功能的作用。

刮痧,就是利用刮痧器具,刮試經絡穴位,通過良性刺激,充分發揮營衛之氣的作用,使經絡穴位處充血,改善局部微循環,起到祛除邪氣、疏通經絡、舒筋理氣、驅風散寒、清熱除濕、活血化瘀、消腫止痛,以增強機體自身潛在的抗病能力和免疫機能,從而達到扶正祛邪,防病治病的作用。

刮痧原理

刮痧」這個「痧」字也就是「痧症」。這種療法起源於舊石器時代,人們患病時,出於本能地用手或石片撫摩、捶擊身體表面的某一部位,有時竟然能使疾病得到緩解。通過長期的實踐與積累,逐步形成了「砭石治病(將石頭磨成尖錐形,用於扎刺身上適當的經穴的方法)」,這也是「刮痧」療法的雛形。

理論基礎:根據中醫十二經脈及奇經八脈、遵循「急則治其」的原則,運用手法強刺激經絡,使局部皮膚發紅充血,從而起到醒神救厥、解毒祛邪、清熱解表、行氣止痛、健脾和胃的效用。

工具、體位:刮痧板由水牛角製成,形狀為長方形,邊緣鈍圓。背部刮痧取俯臥位,肩部取正坐位。刮拭後會出現青紫色出血點。

適應症:感冒、發燒、中暑、頭痛、腸胃病、落枕、肩周炎、腰肌勞損、肌肉痙攣、風濕性關節炎等病症。

刮痧準備事項

刮痧是非常容易的事,不過,在動手之前,還是得把一些基本規則銘記在心:
刮痧用具:
①刮痧的用具十分簡單、方便,只要是邊緣比較圓滑的東西,如梳子、溏瓷杯蓋子等,都可以用來刮痧。
②如果長期使用或作為治療,用正規一些的刮痧板比較好。
③刮痧板選用天然水牛角為材料,對人體肌表無毒性刺激和化學不良反應。水牛角本身是一種中藥,具有發散行氣,活血和潤養作用。

潤滑劑的使用:
①刮痧之前,為了防止劃破皮膚,還要在皮膚表面塗一層潤滑劑,香油、沙拉油都可以用。
②經濟許可的話,最好採用專門的「刮痧活血劑」。這是一種採用天然植物油加十餘種天然中藥,經過傳統與現代高科技結合的方法、提煉加工而成的刮痧油,具有清熱解毒、活血化瘀、開泄毛孔、疏通經絡、排毒驅邪、消炎止痛等作用。

刮痧基本方法
看似容易的刮痧,其實內涵極深,尤其是用於中醫治療時,用錯手法、拿錯刮痧板,可能會累得滿頭汗,卻事倍功半。
①拿刮板法:用手掌握著刮板,治療時,刮板厚的一面對手掌;保健時,刮板薄的一面對手掌。
②刮拭方向:從頸到背、腹、上肢再到下肢,從上向下刮拭,胸部從內向外刮拭。刮板與刮拭方向一般保持在45度~90度進行刮痧。
③補刮瀉刮:一般來講,順著經絡的走行進行刮,即為補刮;逆著經絡的走行進行刮拭即為瀉刮。
④刮痧時間:用瀉刮或平補平瀉手法進行刮痧,每個部位一般要刮3~5分鐘;用補刮手法每個部位刮拭時間為5~10分鐘。對於保健刮痧並無嚴格的時間限制,以自我感覺滿意、舒服為原則。
⑤刮痧次數:一般是第一次刮完等3~5天、痧退之後,再進行第二次刮治。出痧後1~2天,皮膚可能輕度疼痛、發癢,這些反應屬正常現象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